澳门威威尼斯welcome-App Store|官方网站

李瑞川:演绎精彩的科技人生

    2022-02-16 16:38:40           浏览数:0

  李瑞川,泰山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机系,后分别考入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山东海卓电液控制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评审专家、教育部机械工程专业认证专家,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山东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位卑未敢忘忧国  爱好初心成使命

  毕业之初,同学们都希望能进政府或管理部门,而那时他则希望进工厂,他做梦也想进潍柴那样的工厂,然而毕业分配却开玩笑似地把他分到了远离大城市、远离家乡的偏远山区,虽说是进了工厂,但却不是大工厂,是偏远的山区的小工厂,回想起来,那个工厂当时的全部家当的价值总额也不见得有他自己现在实验室的一台设备的价值!他迷茫了,没有等到拿毕业证,没有参加毕业典礼,不要了行李,就在同学们做毕业排练程琳的歌曲《相聚》时,在“分别时那雄心壮志你我怎能忘记? ……青山绿水会告诉你……”的歌声中,没有道别、没有送行,悄悄地一人离开了母校,三个月后他还是去了那个小工厂上班。虽然有万般的无奈,但就从那时起,他开启了他自己的真正技术人生,在近四十年的科技生涯中,尽管经历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就是他始终是在做技术工作,他始终是把技术看成自己的生命,始终努力想把技术做到极致,更有意义的一点是:毕业以后到现在无论做什么样的技术工作,他都在不停地进行液压技术的研究,着了迷一样的研究,直到今天它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在国内有相当影响和相当规模的电液控制实验室。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契合与转换,让许多科技工作者顾此失彼,束手无策,这一点,李瑞川在他的科技人生中找到了答案。几十年来,李瑞川拥有了一些荣誉:泰山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机械工业突出贡献科技专家、2007-2011山东省汽车行业十大杰出人物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30年"科技发展贡献奖",两次获得日照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他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的电液控制领域成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重点关注的“卡脖子”工程领域,他的电液控制实验室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从这些荣誉和奖项中可以看出:他在追求他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他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把爱好、初心变成了担当和使命。

  脚踏实地,面壁十年图破壁

  “做技术工作,一定要踏实肯干,铺下心来做点真正的东西,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要形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累积而实现质的飞跃。”这是李瑞川对跟随他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经常说的话,也是他科学习惯形成的写照,参加工作之初的十几年里,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时间,由于工厂里没有食堂,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三个来回,从县城最南端的第一中学到县城最北端的工厂,白天上班、晚上加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加班做不完的设计回家继续做,没有时间关心孩子,作为第一中学老师的爱人也经常是一边看孩子一边帮他描图,他从来没有把工作看成是只有在工厂做的事,没有抱怨,其实绝大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他自己提出来的,26岁就成为当时那个区域最大工厂的副厂长的他完全可以只做管理工作,而他没有这样选择,而是更加执着地做他的设计研究,家里也成了他的设计室,本来不大的两间五十年代的小石头房子,一张零号图板占了近四分之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提出了“模块化柔性技术”的思想,并在90年代初以此项技术获得了两个国家项目的支持。

  在李瑞川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整整三个大木箱的图纸。这些图纸,都是他在没有电子绘图的年代,用铅笔和直尺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总成,每一步程序,每一个产品,都能在图纸上看到他的汗水和严谨的思维。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他在机械、电器、液压、计算机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为他在技术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李瑞川提出的模块化柔性液压回路技术设计、模块化柔性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中MB系列柔性模块化液压系统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完成了的模块化柔性制造技术体系,完成了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制造单元型谱设计,完成了完整的具有完全柔性的MB系列液压集成模块系统设计这一公共应用平台(这是90年代初期山东省科委下达的为数不多的由个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完成了在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工控机程序的模块化柔性设计,这些设计思想和理念在现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和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发改委指南里仍然时常出现。

  科学是工程的灵魂  技术是产品的生命

  进入新的时代后,他凭借坚实的技术功底,努力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与移动机械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的梦想。200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当时他山大的老师问他为什么考这样一个难学又不是自己原来的专业时,他说,要挑战自己,要学会放弃,这种放弃不是废弃而是超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透漏出一直思考的"机电液LRC控制"理论,并着手筹建海卓电液控制实验室,他坚信深层次的探索需要更高的理论的支撑。

  "要做就做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每一项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技术在里面,这样的产品才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担任某大型企业技术负责人的15年里,他坚持以技术领先以市场为导向,做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以保证产品的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他主持了某品牌系列载货汽车从技术设计到制造全过程的一系列工程。车身的设计制造是该项目的关键,他大胆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原本的一款车身,巧妙地生成全系列十几款车身的整个产品平台,实验证明其结构刚度、车身模态、噪声、耐久性等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次通过国标强化试验;采用他倡导的模块技术优化该系列车型的车架型谱,把400种车架降到90余种,并使车架的扭转刚度、模态频率明显提高,使该企业拥有了一流的车架制造能力;运用模块化柔性制造理念,他主持设计了某品牌车桥和变速箱项目,使该系列载货汽车拥有了先进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传动系;该系列系列载货汽车在"2010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年度车型",荣膺"2010年年度轻卡"奖;山东省经信委也对该系列载货汽车给予了充分肯定,被评选为山东省第一批工业设计优秀产品。

  在以后的20年多中,李瑞川采用模块化柔性技术理念,解决了柔性化电液集成与控制系统设计、模块化电液姿态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负载换档控制系统设计等一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模块化柔性制造技术体系;他提出了动力换挡及液压CVT的正向设计方法,奠定了该领域的设计理论基础,成为我国截至目前最系统的现代CVT传动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回归初心  卅载追求终如愿

  几年前,李瑞川结束了几十年的企业技术生涯,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变,进入高校成了一名专职的大学教授,形式及归宿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的担当和使命却始终如一。

  李瑞川依然喜欢他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他在大型动力平台液压CVT 关键技术研究、重型车辆动力换挡技术研究、大型轮式拖拉机电液提升器关键技术研究、大型拖拉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领域有创新性见解,他的这些方面的研究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解决我国相关领域的“卡脖子”和“补短板”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这几年他主持建立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电液控制系统实验室,拥有了控制策略、元件及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正向设计能力,可以开展流场、流阻、液压耦合、高压冲击、流量分配、负载传感、智能制造过程以及信息与控制方面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打破了作为现代大型机械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的电液控制技术受制于国外、大型工程机械和高端农业装备的电液系统100%进口的尴尬局面,为我国初步具备智能或高端电液控制元件与系统的正向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奠定了基础,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瑞川从大学毕业开始就用这句名言鞭策自己。作为一名学者:他能在一个领域矢志不渝坚持研究三十余载;作为一名液压技术爱好者:他能倾其所有建立一个自己的实验室;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能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最终的追求;作为一名工程师,他仍在忙里偷闲做着他喜欢的设计工作;作为曾经的企业领导,他尽量让自己从事的产业达到最高的技术境界和最佳的市场前景。在多个角色之间,李瑞川用他自己的方式行走自如,游刃有余,在科学与技术的世界里寻找着他的黄金屋和颜如玉。